嘉峪关概况

出处:办公室 浏览次数: 1次 发布时间:2016-10-28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东连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市;西接我国最早的石油城玉门市;南望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与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通浩如烟海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与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相连。

嘉峪关市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1965年建市,197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二类重点旅游城市。市区平均海拔1640米,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雄关区、镜铁区、长城区,常住人口30万人,城市化率91%。嘉峪关市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以祖籍东北和山东省居多,有汉、回、蒙、藏、满、东乡、裕固、朝鲜、壮、土、保安和维吾尔等12个民族。

嘉峪关市公路、 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呈立体交通格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12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嘉峪关火车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一等客、货运站和二等编组站,每天有46趟列车通过。嘉峪关机场作为亚欧航路备降机4E类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航线,即将开通广州、乌鲁木齐航线,区域交通集散中心初步形成。

嘉峪关市现代化气息比较浓厚,城市功能完备,市区环境优雅,街道宽敞整洁。商业、旅游、金融等设施功能配套, 通讯、电力、供排水、供热、煤气等设施一应俱全,水资源丰富,电力、煤气供应充裕,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嘉峪关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城市。关城文物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悬壁长城号称“西部八达岭”,盘旋于黑山之上,气势雄伟,蔚为壮观;石关峡景区是丝路文化的典型代表,张骞出使西域就从这里经过;魏晋墓群具有地下画廊之称,周边分布着2000多座墓葬群,出土的“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七一”冰川终年积雪,距离市区116公里,是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嘉峪关夏季上升气流优良,是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举办过首届国际滑翔赛。相继建成的4A级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紫轩葡萄酒庄园以及嘉峪关大剧院、多普勒气象观光塔、森林公园、长城博物馆、城市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景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挖掘提升文化内涵,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精品线路与精品景点,初步形成了以“5A、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3A级景区为主体,文物古迹游、现代工业游、农耕文化游、休闲生态度假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嘉峪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嘉峪关关城、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群、西部八达岭之称的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大峡谷、长城博物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园区和酒钢水上乐园等旅游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嘉峪关市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和专业赛场,是国际铁人三项赛和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重要举办地,有西北一流的体育馆场,是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理想城市。

嘉峪关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工业为主体,冶金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酿造、建材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工业体系。

嘉峪关市经济质量较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等殊荣。2009年,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我市时,欣然题词:“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嘉峪关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有西部情调、独具大漠神韵的旅游纪念品颇受国内外客商和旅游者的青睐,生产的旅游产品风雨雕、驼绒画、夜光杯、嘉峪石砚产品等曾多次获奖,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取材于大漠戈壁的天然沙漠风化奇石和野生干草、干花,经人工精心选择镶制而成的大漠风雨雕系列产品,其造型逼真,构思新颖巧妙,赋予大漠风雨奇石人性化和不可复制性,是广大游客的馈赠佳品,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另外,嘉峪关市的风味小吃也是一绝,各地风味小吃尽汇于此,这里汇聚有四川、东北、江浙、陕西、新疆及省内临夏、兰州等各地的维吾尔、回、朝鲜、汉等民族风味小吃30余种,颇受市民和旅游者的喜爱。

嘉峪关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率先、三个翻番、四个提升”。“两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持续巩固,现代农业形成规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四个提升”,即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新旧城区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形成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城乡公共服务同步提升,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工作全面进步,建成更加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持续好转,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迎宾湖旅游园区】位于迎宾路北侧,它是围绕库容135万立方米的迎宾湖开发建设的一个以人工造景、人造自然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休闲旅游区。迎宾湖水来源于文殊双泉,它是为调节城市气候、供给城市绿化用水而兴建的一座河西地区最大的市内人工湖,其特点之一是湖的轮廓就是嘉峪关市行政区划版图的形状。它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104公顷,水域面积24公顷,规划总投资1.2亿元。园区分为娱乐区、文化旅游广场区、湖滨游乐区、健身康乐区、休闲娱乐区等五大景区。在环湖四周总长2100米的护栏上,共制作悬挂了1010幅画,画的内容主要有爱国教育、历史名人、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外名著、本市风光和嘉峪关市的历史传说、出土文物等,旨在传播文化知识,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美化家园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建成后的迎宾湖旅游园区突出“大漠绿洲”的景观特色,园区占地面积大,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功能相对齐全。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嘉峪关市的人居环境,而且对促进嘉峪关市绿化事业和旅游事业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峪关市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嘉峪关市南市区,是集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教育、体育健身、文化传播、戈壁改造、工农业用水储备、城市防灾等于一体的景区。规划总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湖面面积56万平方米,库容315万立方米,其中:一号湖4.85万平方米,二号湖13.2万平方米,三号湖37.95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90万平方米,道路、中心区用地17万平方米,建筑用地2万平方米。景区建设计划投资9231万元,是我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景区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按照功能配套、设施完善、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方便群众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三池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发挥了城市之“肺”的作用。

【西部明珠气象雷达塔】西部明珠气象雷达塔是一座集防灾减灾、观光游览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塔楼,该工程于2006年12月8日奠基,2008年8月20日竣工,投资3400万元,总建筑面积5278.75平方米。由裙楼和外观为钢网“海豚”造型的塔楼组成。地下共两层,—8.4米,为设备配套用房。地上十八层,总新一代气象雷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普勒气象雷达及探测分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集雷达探测、数据处理分析、区域内雨量自动检测校正为一体,能对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进行较准确估测,对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监测距离大于400公里,并能获取1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区风场信息,是实时监测、预警大风、雷暴、冰雹、大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手段,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等气候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同时为航天发射、国防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位于一层的科普馆向市民介绍天文、气象、地震等科普知识,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和参与性,是富有时代气息的高水准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二层和顶部的休闲观光层不仅为游客提供休闲纳凉的环境,还可近赏东湖绿景、远眺雪山风光,是一览钢城风貌的绝佳处所。

【铁人三项标志】铁人三项是将游泳、自行车和长跑这三项本身已经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运动结合起来,创造的一项新型体育运动,于1974年在美国诞生。由于比赛具有距离长、赛时久、强度大、连续性强的特点,对参赛者的体力、耐力、意志和自我约束力有着超常的要求,故名。铁人三项运动所体现出的综合性、灵活多变性、广泛参与性、公平竞争性、刺激性、挑战性及较高的观赏性和商业性等特点,使它迅速风靡了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最具魅力和最具商业价值的十大体育运动之一,从2000年奥运会开始,铁人三项运动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继2004年以来,嘉峪关市成功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积分赛和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开创了甘肃省举办国际性体育比赛的先河。具有优质水域、宽阔路面和优美环境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被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确定为铁人三项运动专用赛场。值此,东湖赛场成为亚洲第一个铁人三项专用赛场。

嘉峪关人为弘扬勇往直前、挑战自我的铁人精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嘉峪关,于2006年在东湖修建了铁人三项标志。

【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幢幢古朴的建筑、一块块滴翠的草坪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以及亭、台、楼、阁,就是嘉峪关市文化旅游景区。它是依托嘉峪关关城开发建设的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是嘉峪关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实施精品旅游景点开发战略的产物。

在1999年以前,嘉峪关关城下还是一片荒滩。1998年,嘉峪关市政府经过充分的论证规划,决定依托名扬中外的嘉峪关关城开发建设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1999年2月,成立了由计划、财政、城建、文化、旅游、农林等部门组成的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主管副市长兼任总指挥,专门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在邀请北京有关专家、学者对嘉峪关市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经过专家论证,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规划,有23家单位参加了规划设计,34家施工单位、26家供货单位参与了景区的开发建设。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总投资5731万元,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1年8月18日建成开放,二期项目于2002年8月14日竣工。新建的景区按功能可划分为七大区域,即关城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度假区、戏水荡舟区、购物区、儿童娱乐区和管理区。

位于景区西北角的文化展示区,包括中国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泰和山庄和位于东部的黑山石雕群,以展示长城文化、明清建筑艺术、名人题诗题词和古代人文历史为主,其中长城博物馆是以长城文化、长城历史、长城艺术展示和长城研究成果为一体的专题性长城博物馆,专题陈列伟大长城的历史演变、建筑形式、军事作用等内容,馆名由我国著名长城学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长城博物馆原馆位于市区新华南路繁华地段,2000年9月迁往文化旅游景区内重建。现馆占地面积452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长城博物馆在设计时,突出了空间展示效果,采取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设计方案,整体建筑由四部分相同平面的形体组成,呈方块形组合。外形设计采用了景观设计的手法,其形体似城堡、似城墙,整体建筑古朴、凝重。内部设计为迂回式休闲格调,由四条视觉通透的走廊串联而成,流畅简洁又富于变化。内部陈列展览分五个展厅,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长城历史、长城军事、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古今嘉峪关四部分,另外还有影视厅和学术报告厅。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文物陈展按照国家二类甲级博物馆的标准实施,文物陈展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法,配置了语音同步翻译系统、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恒温系统、自动消防报警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国内较为先进的设施,在甘肃省内博物馆中属领先水平。西部植物园绿化面积45600平方米,由绿色迷宫、嘉峪关市政区划图和防风林带组成,绿色迷宫以西部特色植物小榆树构画而成,步行其间,道路循环往复,环境幽雅、恬静。嘉峪关市政区划图由不同的花灌木构画出了嘉峪关市三纵两横的主街道,登上关城俯瞰,可见嘉峪关市区轮廓。黑山石雕群占地面积18907.7平方米,总投资245万元。它是采用产于嘉峪黑山的黑山石堆砌而成的。石雕群分为名人题诗园、古诗词园、游击将军石刻园、魏晋墓砖壁画石刻园、故事园、纪事园等七个园区,分别雕刻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的题词,唐代边塞诗人和林则徐等描写嘉峪关的诗词,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场景,从公元1516年至1882年间驻守嘉峪关的20位游击将军画像,反映古代河西走廊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风情的魏晋墓砖壁画,嘉峪关的历史传说及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维修长城、开发文物景点的过程,以及复制的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等内容,内涵丰富,文化气息浓厚,可使您从中了解嘉峪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位于景区中心的是休闲度假区,它是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林地、树木、沼泽、管道等自然条件而建成的。在这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花团锦簇的休闲度假区内分布着5栋别墅、田园山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可以使人产生体味山林野趣、回归自然的感觉。西部风情园位于九眼泉湖东侧,是通往关城的必经之地。该园所占土地历经当地居民几世的开垦耕种,环境优美、杏树遍野,是开发建设园林景观的理想之地,西部风情园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成片地种植了柳树、白杨、槐树、沙枣、枣、桃、杏、梨等具有西部特征的树种,并已形成规模,计划在绿树掩映中修建七处具有西部民族风情的建筑,供游客吃、住、品茶、听戏、农耕等,亲身体验大西北独有的民族风情。戏水荡舟区位于景区南部,它是在原九眼泉湖的基础上整修而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水上娱乐区,湖区面积74000平方米,设有码头、水寨、湖心岛、湖心亭、水榭、吊桥、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可供游客戏水、划船、垂钓、游泳、玩沙。这里的游泳场是按标准游泳池设计的,可同时容纳4000人,是河西地区目前最大的露天游泳场。儿童村中的水族馆,有金龙鱼、银龙鱼、金鼓鱼等19种水中生物自由游动;百鸟园里饲养着孔雀、珍珠鸟、火鸡、信鸽等13个品种的飞禽;鹿园中有深受儿童喜爱的长颈鹿和矮马,此外,还设置了阳光游泳池、沙艺池、休息长廊、快餐厅等。与儿童村毗邻的是仿古集市,石街两旁建有16套仿古院落,有店铺、酒肆、茶馆、驿站等,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塞北民风、领悟当地文化、购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极好场所。

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中央、省里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曾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它还曾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80多家新闻单位宣传报导过。它的建成,无疑为来嘉的各位游客增加了一道美味的旅游大餐。

于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A级旅游景区。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它以雄伟壮观著称于世,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又因其据两山、扼咽喉,既是古代河西重要的军事防御建筑,又是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所以还被称之为“西襟锁钥”、“河西第一隘口”。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彻底肃清元朝残余势力,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派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兵西征,在河西走廊大败元军。为加强防务,实现河西长治久安,冯胜决定驻兵戍守。在班师凯旋途中,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选中了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原,这里依山傍水,南有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有巍巍黑山,两山之间形成30华里的峡谷地带,北边山大沟深,便于伏兵侧击,南有滔滔讨赖河,构成天然屏障,嘉峪山东侧还有供兵马饮水的九眼泉,险要的地形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冯胜将军欣喜不已,最终在此筑土城镇守。自冯胜筑土城至建成嘉峪关,历时168年。其建筑史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公元1372年冯胜初筑土城;第二阶段始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59年),兵备道副宪李端澄筑罗城和嘉峪关楼;第三阶段始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李端澄又筑东西二楼及内城附属建筑;第四阶段在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来此视察后,加筑了3米高的土坯垒砌墙、1.7米高的垛墙,并添筑了敌楼、角楼、悬角楼、墩台、外城墙、外壕、壕墙、远墙及明墙暗壁等设施。此后历代屡有修葺。从现存建筑规模看,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诸多关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嘉峪关关城由护城壕、外城、罗城、瓮城、内城组成,总面积25000平方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外城,夕日的外城门庭若市,异常繁华,建有街道,驿站,商号,店铺,车马店,庙宇等。如今只留下文昌阁、关帝庙牌楼和戏台。为了部分地恢复古代建筑,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指挥部决定在外城北墙下修建碑廊,碑廊为仿古建筑,里面将陈列历代在嘉峪关关城留下的诗词碑刻。现在到达的是文昌阁,又称文昌殿。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红漆明柱,回廊环绕,内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有80余幅彩绘山水人物画,此阁在当时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读书会友的地方,到清朝末年被改成了文官办公的场所。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一修建的,是当时守城官兵和城内居民以及过往商旅等的娱乐场所,它的建筑风格与一般的戏台大体相同,用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绘有8幅人物图,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戏台的顶部是中国道教的标志图案八卦图。台的两侧绘有一组风情壁画。而这座戏台最有特点的还是两侧用砖砌成的这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不仅高度概括出了古往今来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历史演绎,也充分体现出了戏台作为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关帝庙是嘉峪关关城的庙宇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它最早建于关城内城,明末清初由内城迁至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过厅、刀房、马房和牌楼。现仅存牌楼。您现在看到的整个建筑是1998年由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的,基本上恢复了关帝庙的本来面貌,只是因为重新进行了彩绘,所以图案和色彩都比较鲜艳。

1961年3月4日,嘉峪关关城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您看到的就是保护标志。

嘉峪关关城内城和瓮城的总体布局是对称的,您现在即将进入的是东瓮城,因它的门额刻有“朝宗”两字,所以我们也把这道门称为“朝宗门”。“朝宗” 两字的意思,是表示不忘朝廷,忠于君王。之所以把这座方城取名为瓮城,是因为它就象一个大瓮,护住了内城的城门,使来犯之敌有进无出,用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一句成语,就是“瓮中捉鳖”。东瓮城和与之相对的西瓮城,同为正方形,西瓮城门楣刻有“会极”两字,取自《韩非子·解老》之“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则众人莫能见其所极”句,以使边陲的少数民族领会朝廷的怀柔政策。东、西瓮城均辟门南向,虽与内城墙迂回衔接、浑然一体,但却不与内城门直通,成为内城的一道重要防线,不仅使内城易守难攻,也使内城显得更加肃穆幽深。

这是内城的东门—光化门,它面向东方,有旭日东升,华光普照之意。进入光化门,就是关城的心脏—内城,其平面为西头大、东头小,略呈梯形,状如大斗。内城西城墙长166米,东城墙长15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全长640米,面积2.56万平方米。墙高9米,由6米高的黄土夯筑基底和其上3米高的土坯垒砌墙构成,墙上外侧有1.7米高的青砖砌垛墙,垛墙上有相间分布的垛口和瞭望孔各133个。西城墙垛口之间设灯槽,供夜间士卒放置灯火用。灯槽下均有一斜坡式的射击孔。在内城中部的北墙下有一个坐北向南的院落,这就是嘉峪关关城的军事指挥机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它始建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原为两院三厅,规模宏大,明清乃至民国年间驻守嘉峪关的军事长官都在此居住和办公。后来部分被毁坏,仅存后厅,呈四合院式,占地1008平方米。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至1988年间,由嘉峪关市政府投资40万元重新修缮的。内城原来还建有巡检衙门、嘉峪公馆、夷厂、仓库等设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被拆毁后搬至它处。在游击将军府外西南角有一眼官井,系明代建关时所开,是戍卒官兵和军马的饮用水源,后干涸至今。

在光化门北侧城台与东城墙衔接处的拐角墙,俗称“燕鸣壁”,在此处以石相击,即发出“啾啾”或“叽叽”之声,仿佛归巢燕子窃窃私语而得名。自建关以来,因人们不明其理,便附会有“击石燕鸣”的传说。相传当初关城内有一对燕子筑巢而居,每天早起双双出外觅食,日暮而归。一天傍晚,一只燕子先归,城门尚开。另一只燕子后至,则关门已闭,无法进入城内,遂触城而死,其精灵不灭,所以永作燕鸣之声。据说戍关将士每次出征前,都在此处击石以卜吉凶。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关城建筑精巧,两面砖砌墙成90度夹角,收分明显,勾缝严密,状似喇叭,击石之声通过夹墙回音即成燕鸣之声。同样的原理,使西城门北侧也形成了“燕鸣壁”。当然,这个传说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关城的高大雄伟和壁垒森严,也表现出了戍边士卒悲切的思念之情。

燕鸣壁北侧有斜坡马道可登上城墙。马道长22.2米,宽2.7米。外侧有道护墙。原有成排的拴马桩,现只余桩眼。登上城墙即遇“光化楼”,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一二层楼外有回廊,十二根红漆明柱挺立,木格花栏杆环绕。三楼四周有木格花窗,歇山顶式盖顶美观大方。光化楼内原供东岳天子神。该楼与两墙上的柔远楼一线对称,形制统一。内城墙四角有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当时守城士兵放哨之所。楼高5.4米,面积29.7平方米,为砖砌二层单间式,一面有门,三面开窗。楼顶平台设垛,形如碉堡。逾角楼至南北墙之中间,即遇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一层三间带前廊式,系置兵器之所。南北二敌楼相望,古曾供奉观音菩萨和无量寿佛,有“南观音、北无量”之说。从南城墙南望,有“明墙”与南外城相连,向南延伸至讨赖河墩,明墙全长6,559米,以黄土夯筑,虽有265米残断,整体比较连贯,现存墙高2.5——4米不等。从北城墙北望,自外城东北角闸门墩起,沿嘉峪山内侧有一“暗壁”向北伸展,经戈壁滩、石关峡堡到黑山腰,长8,200米。暗壁隐伏爬行,敌兵只有在兵临城下时方有看到。现墙有断缺1,610米,残高4—5米。

从南、北墙绕行至柔远楼,但见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一处狭窄檐台上,放着一块砖,这里流传有“定城砖”的故事。传说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兵备副宪李端澄负责修建嘉峪关城楼,当地名匠易开占承包修建工程后,立即开始设计和备料。由于用料需从17公里外的黑山下运来,易对用料进行了详细的计算。负责监工的校尉郝空(一说卢福)为人心狠手毒,又想在工程中发笔横财,便想刁难易开占。他问易开占工程需多少块砖,易答道:“需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郝空遂说:“好!如数给砖,由你指挥使用。要是剩一块或缺一块砖,定斩你不饶,并罚众工匠苦役三年”。易开占当即应允,并精心计算施工。工程完成后,正好只剩下一块砖,易开占遂将该砖置于西翁城门楼的后檐台上。当校尉要将他定罪时,易说这块砖是专门制做的定城砖,如果将砖取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校尉无可奈何,七七四十九天后得气臌而死。从此这块砖就放在了檐台上,以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出柔远门、会极门,即到关城最西边的罗城。在西翁城西墙外20米处筑一凸形城墙,其南北两端均与南北上城墙的西端相连,构成关城的西外城。因罗城是迎敌的正墙,外有底基厚25米,上阔5.3米,高10.5米的砖包城墙。基底以坚硬的麻子石石条砌筑,极为坚固,墙正中设正门,是古代进关的第一道正门,上嵌有乾隆皇帝所题“嘉峪关”三字。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箭楼,与柔远楼、光化楼中轴对称,形制完全一致。传说当年建楼时因工匠难觅,又无法解决高空脚手架问题,工匠张季从孩童的堆沙游戏中得到启示,在城台上筑一高17米的巨型土堆,从顶端向下建筑城楼,因有“万丈高楼从顶起“的传说。楼内原供腊八神,上悬左宗棠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可惜,1931年4月,原国民党36师师长马仲英部队遭马步芳部队袭击而败走新疆,又于同年9月为新疆主席金树仁部队兵败而退回河西,途径嘉峪关期间,拆毁了嘉峪关楼,匾额无存。现存嘉峪关楼系1987年6月按原式样重修。出嘉峪关门即到关外。城外不足2米处有城壕一道,叫护城沟,残存350米,上阔10.6米,下宽2.2米,深2.8米。壕外有一道1米高的土堰壕墙。距关城十余米处,还有一道砂砾堆成的月牙形小丘,称”月牙城“,阜长157.8米,宽慰5米,高3——6米,可掩护关城。月牙城西曾设有梅花六角坑,俗称“绊马坑”,古以生铁铸成多角形,状似蒺藜子,埋在坑内,成为陷井。关外30——60米处,沿明墙暗壁又修一外壕,遗迹残存上宽9.8米,下宽3.5米,深2.1米,外侧又有壕墙。这样,敌兵若想攻入关内,至少要经过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护城沟、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十二大关口,如此坚固的城池在别处罕见,实为“天下雄关”。出关城往西165.7米处,立有甘肃镇总兵李廷臣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视察嘉峪关时所书并题刻的“天下雄关”碑一座。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甘肃镇总兵李廷臣书”。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碑是仿制的,原碑已被移至外城碑廊内保护了起来。

大家在参观关城时一定看到了安装在城内和城墙上的照明设施,这是嘉峪关市政府投资180万元实施的关城亮化工程。它的建成,结束了关城夜晚不能游览的历史。现在每当夜幕降临,嘉峪关上灯火通明,把关城装扮的更加金碧辉煌,更增添了嘉峪关雄宏壮观的磅礴气势。

【悬壁长城-黑山峡旅游景区】位于嘉峪关关城北7.5公里处的嘉峪关黄草营村西,地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东坡,是肃州西长城的北端。因城墙自山底蜿蜒而上,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俗称“悬壁长城”。游客乘车沿悬壁长城旅游公路行至嘉峪关村北的戈壁上,就可以领略它的险峻壮观。

这里西汉初设玉门关,后关移至敦煌小方盘城一带后,改名玉石障,故有“先有石关峡,后有嘉峪关”之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的黑山峡南侧山头上监筑了一条1.5公里长的片石夹土墙,工程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完成。古代把这段长城称为“断壁长城”,它与“暗壁”一起,成为关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屏障。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长城是1987年重新修建的,全长750米,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在高150米、倾斜度为45°的山脊上,高达6米,片石、土墙厚度如旧。在墙头上又增筑了垛墙和宇墙,首尾添筑墩台各一座,有台阶式漫道直通山顶。游客登临,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及至峰顶,眼前黑山奇峰壁立,沟壑纵横,极其险峻。回首望去,田园景致,戈壁风光尽收眼底,使人顿觉心胸开阔。因它与北京八达岭长城极为相似,所以被游客誉为“西部八达岭”。

在与悬壁长城相对的石关峡南侧山坡上,大家可以看到一截长城遗址,它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这就是明代所筑的"断壁长城"。在嘉峪关市政府“全民旅游全民办”的号召下,黄草营村农民杨永福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复,新建了两座墩台,并在山顶栽植了树木,目前,这个景点已向游客开放。杨永福的这一爱国行为一经国内多家报纸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导,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可以说是现代农民自费修长城的“第一人”。

在古代,石关峡内水草丰美,是狩猎和放牧的好地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逐水而开,逐水而进,因这里水草丰茂,被辟为丝绸之路主要的交通要道。西汉初年在西陲最早建立的玉门关,就是我们眼前的石关峡。汉代从令居(今永登)的西北,经居延海、金塔、酒泉、嘉峪关北、延至玉门、安西、敦煌,直至罗布泊,修筑了河西到新疆的长城,称作“塞”,石关峡是连接“塞内”与“塞外”的主要关隘。汉武帝为西陲战略西迁石关峡“玉门关”至敦煌以西后,在石关峡设“玉石障”,以拒戎狄于黑山外围。汉初的出入“玉门关”,就是指出入石关峡。到唐及五代时,在黑山脚下再置“玉门关”,直到宋代,石关峡也是西出“玉门关”的咽喉要道。明嘉靖十八至十九年,为进一步加强石关峡的拒外功能,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了南起讨赖河,北到石关峡口的15公里西长城,又修筑了悬壁长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防御工事。

石关峡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通衢要口,也是明长城西陲防御体系的军事要塞,这里不仅折射出丝路文化的耀眼光芒,也沉积着长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了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深刻内涵,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了“石关峡—悬壁长城旅游景区”。 “龙门锁石峡,黑山映绿洲”的壮观美景会令您为之深深陶醉。

悬壁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峪泉镇黄草营村境内,占地面积262468平方米,距嘉峪关关城8.4公里。悬壁长城与嘉峪关关城左翼——暗壁长城在黑山峡口相接,构成了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的黑山峡隘口。景区内悬壁长城自身的独特性和精奇性体现着长城文化,黑山峡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感体现着博大的丝路文化,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体现出了三者在西部旅游资源中独特的资源价值。古丝路文化贯穿整个景区,有“北漠尘清”石刻、“丝绸古道”雕塑群和黑山、戈壁、河道、溪流和鱼池等自然景观,游客可以骑骆驼、乘马车、体验峡谷漂流;有悬壁长城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登临长城可以感受石关峡及大漠戈壁的壮观;游客还可以享受烧烤、茶饮、棋牌娱乐等休闲服务。

【万里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又名“讨赖河墩”、“头墩”,位于嘉峪关明墙最南端、讨赖河北岸高达56米的悬崖峭壁上。它是肃州西长城的尽头,距嘉峪关7.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座墩台,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墩”。该墩台是肃州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公元1539—1540年)监筑的。墩台筑于长城内侧约2米处,原长、宽、高各14.5米,系黄土夹沙夯筑,呈正方形棱锥体。因历经风雨,讨赖河北岸下部塌毁,使墩台依壁而立,更显雄险。现残存的墩台长宽各保持未变,高仅存7米,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上部呈正方形,边长为6米。为保护墩台,在墩台的外边设立了护栏,并在北侧修筑了30多米长的仿古城墙,讨赖河中又修通了水流改道河床和导流坝,使其避免了河流冲刷的威胁。

明代嘉峪关内外共有墩台39座,分大墩台和小墩台,每墩5—7人、多则30余人戍守,以举放烟火和鸣炮来通报敌情,传递军事信息。其中讨赖河墩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为重现当年的景致,2003年建成了集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学于一处的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占地面积约3.58平方公里,由仿天然洞穴式的地下谷、无动力滑索、讨敕客栈、观景平台、仿古兵营、跨河吊桥、世纪龙林、醉卧沙场雕塑等组成。在此您将饱览皑皑祁连雪峰、险峻的峡谷胜景、神秘的大漠奇观、碧波清澈的讨敕河水、横亘于戈壁之上的古长城------夕阳晚照,尽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使您倍感西部的苍凉、浑厚与深邃。

地下谷为仿天然洞穴式建筑,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长城”基础和“地宫”遗迹,四壁饰物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扑朔而神秘。

滑索长302米,高50余米,不用40秒即可滑到河对岸;可谓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感。

讨敕客栈为茅檐泥壁的建筑,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极具野趣的院落;不但显得纯朴自然,而且具有河西古代居民的特点。

观景平台高50余米,整个平台为钢化玻璃建成,身居其上,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感。

仿古兵营门楼高耸,火炮、战车一应俱全;点将台旌旗猎猎,鼓声隆隆,逼真地呈现了古代兵营的状况,使人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古战场。

吊桥全长128米,飞架于河谷之上,桥下湍流不息的讨敕河水和桥面的荡漾,使您体验无限的惊险与刺激。

醉卧沙场雕塑战马嘶鸣、羌笛悠悠、思绪万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再现了戍边士卒的豪迈情怀。

在讨赖河墩东北侧的戈壁上,还有一处堪称世界之最的景观,细心的游客可能早已发现莽莽戈壁上那点点新绿,那就是“中华世纪龙林”,曾经被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报导过。它是由旅日华侨常嘉煌先生策划、嘉峪关市政府实施的一项环保工程。1999年12月,中华龙林在长城第一墩定桩后,以我国唐代书法家怀素草书“龙”字字体为模型,用消防车在戈壁滩上喷洒出了“龙”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汉字。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沿着“龙”字字形开挖长8000米、宽1米、深0.6米的树沟,回填土方,种植槐树、沙枣树、红柳等西部独有的树种,通过树木使巨大的“龙”字呈现在西北大地上,游客可步行其中或乘轻型飞机从空中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人造景观,为目前世界上书写于大地上最大的汉字。

【雄关广场】嘉峪关市雄关广场位于我市南市区、城市中轴线—新华路的最南端,由纪念广场、休闲广场和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3536万元,是嘉峪关市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也是目前嘉峪关市最大的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雄关广场纪念部分1998年7月始建。2001年6月开始,又进行了两次改扩建,建成了文化和休闲两部分。其中位于纪念广场中心是一座音乐旱喷泉以及迭泉和水坡、还有绿地、草坪及电子礼花灯、电子爆竹灯、草坪灯等。位于东南角的是广场的休闲部分,建有源头假山一座、以及配备多种健身器材、适合不同年龄健身娱乐的体育娱乐场所两处、12生肖和历史典故等各类小型雕塑29件、还有沙艺池、戏水池、休闲长廊等。紧靠休闲广场的是文化广场,有飘带河一条,河边的双面浮雕墙,总长125米,反映了嘉峪关市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建设成就,在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座喷泉,旁边是一台44.6平方米的全彩色显示屏,背后是470平方米的展览廊,位于广场中心的是5408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和舞台,上面的彩色网架跨度36米、高13.3米。

整个广场花池、树池等绿化面积32700平方米,铺筑花岗岩地面、广场砖和花砖67000平方米,建有假树两处、公厕两座,安装各观灯、庭院灯、草坪灯、投光灯、泛光灯、暗藏灯、礼花灯等各类灯具近800套、并设有舞台灯光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各一套。自五月份以来,每逢周末,广场都有全市各单位、部门演出的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雕塑总高16米,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青铜雕塑,高8.1米,其中球体直径4.5米,表面为地球仪浮雕,球体顶部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高3.6米。第二部分为烽火台,正面为黑金砂花岗石雕刻蚀面,图案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第三部分为基台和台座,正面雕刻“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嘉峪关”铭牌一个,侧立面分别雕刻驿使图和长城图案。这一标志是为了纪念嘉峪关市人民经过顽强拼搏,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骄人业绩,同时也昭示全市人民,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优秀旅游城市的一员,不断发扬创优精神,自立、自强,奋斗不息,为全市经济的超常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在整个广场上,尤以位于广场南端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和北端的城市标志性雕塑—“雄关之光”最为引人注目。

坐落于广场北部入口处的“雄关之光”,总高39米,不锈钢制作,寓意嘉峪关市依托酒钢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繁荣昌盛,快速发展,立足河西走廊,展现雄关之美,有望成为西部明珠城市。雕塑下部宝石部分象征嘉峪关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立柱部分为雄关之门,在阳光及雪山映衬下,光彩斑斓,预示城市未来充满光明。雕塑底座以“十”字型长城支撑,在中间城垛东西辅以魏晋墓砖壁画中的“出巡图”、“农耕图”浮雕,象征河西文明古道新型工业旅游城市之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雄关儿女共同努力,共创雄关钢城的辉煌。

由南向北与“雄关之光”成一条直线、遥相辉映的城市雕塑还有位于新华南路的“钢城的开路先锋”和位于新华北路的“崛起”。“钢城的开路先锋”纪念碑是为纪念寻矿过程中历尽艰辛的地质勘探人员而立的。1955年秋,原西北地质局六四五队地质员秦士伟等同志,经藏胞报矿发现了桦树沟铁矿,后甘肃省委将该地定名为镜铁山。1958年10月,地质勘探队员完成了桦树沟、黑沟、头道沟、白尖、夹皮沟等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了镜铁山大型铁矿,1980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勘探过程中,白兴民等11位年轻的地质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展英豪群体现时代风貌,找矿立功、献身地质事业的英雄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雕塑“崛起”由不锈钢雕塑及旋转基座两部分组成,总高度17米(雕塑高15.5米,旋转基座高1.5米)。雕塑的底部盘旋飞舞,犹如一股充满凝聚力量的冲天大潮,象征着强大的凝聚力;上端风帆的棱角表现着极富刚毅的个性与气质,又如振翅冲天的翅膀,向着美好的未来腾飞。雕塑寓意着酒钢集团在新世纪的竞争大潮中不断拼搏、进取,必将崛起在中华大地,同时象征着雄关钢城象一叶风帆永立潮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位于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马尾横直,速度飞快,画上特意没有绘出驿使的嘴,借喻驿使的职业守口如瓶,构图形象明了逼真,紧追情势,跃然而出。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发祥地之一。雕塑体形高12米,长4.5米,上部是锻铜雕塑成型,基底为钢架混凝土浇铸,整体造型古朴、简洁、新颖,将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视觉造型艺术有机的连成一体。